因《沙元炳》发现文化家乡—— 夏骏总编导在首映式上的致辞

2023-09-13 09:47:22点击量:35530

2023年9月11日,纪录片《沙元炳》首映式在沙元炳先生的家乡江苏省如皋市举行。 

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者之一,沙元炳先生除了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张謇先生在南通的大生纱厂等多项事业之外,还全面领导了家乡如皋县的近代化事业,是如皋的近代城市之父。

微信图片_20230913094403.jpg

夏骏毕业于沙元炳、沙元榘兄弟创办的江苏省如皋中学,此次《沙元炳》拍摄,是夏骏(纪录片导演、制片人,《河殇》《长江》《汉江》《秦淮河》《中国农民》《蜀道》《川魂》《读书的力量》《颜子》《孔子母亲颜徵在》《张謇》《沙元炳》等多部大型纪录片总编导,历任 中华遗产杂志社主编、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制片人)导演首次与家乡合作。在11号举办的首映式上,他表达了在家乡创作的特殊情感,以及拍摄过程中的感受与感慨。

微信图片_20230913094403_1.jpg

《沙元炳》首映式现场

微信图片_20230913094403_2.jpg

王鸣昊市长(右)为总顾问沙麟(中)和罗一民(左)颁发聘书

微信图片_20230913094403_3.jpg

参加《沙元炳》首映式的部分嘉宾合影

以下摘录自夏骏在首映式上的致辞——

家乡的基础是血缘与亲情。我们少年、青年离开家乡的人,几十年以后,都难免感到家乡变得越来越陌生与疏远,因为你曾经熟悉的人越来越少,“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终于,你不再是家乡的一个主人,你变成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了。

近几年,我本人却获得了再次认识家乡的机缘,因为拍摄《张謇》《沙元炳》两部作品,我有机会前所未有地亲近了家乡,经过几年时间的研究学习,我甚至感到,自己刚刚发现了家乡。

在30多年的业务历程中,我曾经是少有的走遍长江、黄河的人,有幸成为拍摄中华民族两大母亲河大型系列片的编导,采访过许多伟大人物的故乡,也研习过这些人物的人生与思想。从17岁离开家乡去北京上大学,此后再也没有较长时间生活在家乡。蓦然回首,因为《张謇》《沙元炳》,我才发现,我的家乡竟有如此不亚于天下一流英才的人物,他们的思想、才华、人格、胸怀,他们在急剧变革时代所做出的选择和努力,都是一流的。

一个地方的文化高度,就是那些代表人物的高度。曲阜,因为孔子和颜回,可以成为东方圣城;如皋因为沙元炳,南通因为张謇,不是也可以评价为中国近代化的伟大先锋城市?

这种伟大,并不仅仅是他们做成了纺织工业、师范教育等等,更在于他们的人格、智慧、能力的高度呈现,以及由此所构成的壮美的时代景观。

我的血缘亲情的家乡终究会无奈的逐渐远去,而我的文化精神的家乡却在冉冉升起。因为沙元炳与张謇两位先贤,我心中的家乡如皋、南通,变得庄严,甚至变得神圣。我再一次发现了家乡。

不仅仅是我这个漂泊在外40年的游子,就是每天生活在本地的如皋人,我们真的认识自己的家乡吗?我们了解自己的家乡曾经到达到过的精神高度吗?

先贤就在那里100年了,他们深刻、智慧、大气。我们不认识他们,是因为我们愚昧、肤浅、浮躁。

今天我们有可能在这里以影视纪录片的形式怀念、学习如皋先贤沙元炳先生,与一个人的坚持有直接的关系,这就是市委书记何益军先生。前几年开始,张謇先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在张謇先生少年科举考试阶段,被如皋人张駉敲诈这件事,对于如皋的品牌形象构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何益军书记很重视这个问题,曾经找了多位笔杆子,从各种角度梳理如皋人对于张謇先生曾经的支持和帮助,希望全面还原历史的真实情况,也可以平衡这个100多年前的可悲事件所遗留的消极影响。

微信图片_20230913094403_4.jpg

何益军书记(左二)、夏骏总编导(右一)与主演合影

在这个梳理过程中,沙元炳先生对于张謇事业的重要贡献被越来越多地发现和认识。不仅仅如此,益军书记还发现沙元炳先生对于如皋近代化的巨大贡献,正是当代如皋企业家和政界、文化界学习的最好榜样,而拍摄纪录片《沙元炳》可以达到多重效果。

何书记下决心要落实这个项目,当然,要真正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很多艰辛的准备工作,许多美好的计划,往往到了落实阶段就被长期搁置,以至于流产。在何益军书记之前,也有如皋领导与我谈过一些计划构想,最后也只停留在构想阶段。而何益军书记决定拍摄《沙元炳》之后,就及时推进落实,坚定不移,才有了今天的作品面世。

今天,大家在观看这个作品之后,如果认为水平不高,那完全是我的责任。但是,今天能够看到这个作品,首先是何益军书记决策和努力的成果。

在今天这个时刻,应该感谢的人很多,包括今天亲自来到现场的沙麟先生和罗一民先生,他们不但积极担任本片的总顾问,大力支持本片摄制,还亲自出镜,接受采访,成为作品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信图片_20230913094403_5.jpg

夏骏总编导(左)与总顾问沙麟(右)

微信图片_20230913094403_6.jpg

夏骏总编导(右)与罗一民总顾问(左)

因为几十年来如皋古城的严重损坏,沙元炳先生故居等大量历史街巷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为了拍摄历史再现内容,我们选择了浙江南浔古镇为摄制背景。恰巧,我们今天的如皋市长就是南浔古镇人士。是王鸣昊市长亲自协调家乡相关领导配合支持拍摄工作,我们在片中看到的那些清末民初的环境场景,大部分都是在王市长家乡南浔古镇拍摄的。

对于所有支持和参与《沙元炳》拍摄的朋友们,再次一并致谢。

最后,我想提一个大家也可能思考过的问题——人生成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做大官?是发大财?是出大名?这些目标确实也了不起,却远不等于最高境界。

我以为,人生最高的境界,是能够超越时光的淘洗。中国近代社会200年来,如皋的土地上出现过不少官员、财主和风流名士,今天来看,值得如皋人认真怀念与深刻记忆的并没有几个,而沙元炳先生就是最光辉的一个。

今天,我们还在树立他的塑像,拍摄他的传记片,修建他的纪念馆,这些足以证明,沙元炳先生是人生的真正赢家,他的事业、人格乃至于精神,称得上不朽。

那么,沙元炳先生为什么能够成就如此不朽呢?请看纪录片《沙元炳》。

据了解,沙元炳先生是江苏如皋近代先贤,在清末“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他放弃显赫而安逸的仕途,与著名的“状元实业家”张謇先生携手同心,以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为己任,回到故乡造产富民,启迪民智。二人犹如一对通海平原的“双子星”,珠联璧合,交相辉映,在江北苏中一带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和教育体系,影响深远。

在沙元炳先生推动下,当时面积4000平方公里,人口140万人的如皋,经济、文化、教育、城建、社会公益等事业“脱胎换骨”,被誉为“民国第一县”,成为中国最早具备近代面貌的城镇群落。

纪录片《沙元炳》分为上下两集,总时长110分钟。上集《江郎变计》讲述“甲午战争”失利和“戊戌变法”夭折后,沙元炳和好友张謇对朝政极度失望,双双辞官回乡。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兴办了大生纱厂、广生油厂、轮船公司一批实业。下集《怀风饮泽》讲述沙元炳回到家乡后,在如皋创办新式学堂教育和水利、防疫、医疗等社会公益事业以及修撰如皋县志的故事。 

责任编辑:林锋云

来源:思想现场

推荐

热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