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扛起建设农业强国的海南担当

2023-01-09 09:53:32点击量:61424

编者按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

2022年12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没有农业强国就没有整个现代化强国;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不全面的。这是党的二十大之后召开的第一个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作出战略部署,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攻方向,为新时代“三农”工作举旗定向、掌舵领航, 时机重要,意义重大。

回望历史,我国“三农”向好,全局主动,不仅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面对全球粮食危机,我国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展望未来,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未来几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凝聚共识、铆足干劲,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踏上新的征程,锚定新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在广大“三农”工作者中引发热烈反响。本期策划,我们邀请山西、海南、湖南、河北、黑龙江、陕西、甘肃、安徽多地各级干部,围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下一步工作,谈学习、谈体会,谈计划、谈落实,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开拓思路、积蓄力量。

海南: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扛起建设农业强国的海南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人力投入、物力配置、财力保障都要转移到乡村振兴上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把脱贫人口和脱贫地区的帮扶政策衔接好、措施落到位,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海南省近年来始终坚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建设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底线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持续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和谋划推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image.png

2022年4月17日,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海南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何琼妹(前排右三)在五指山市水满乡毛纳村调研大叶茶产业。

一、始终坚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作为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的第一民生工程。

海南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检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质量和成色的重要标尺,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督办。29名省级党员领导干部和500多名市县党员领导干部分别建立了联系点,并对联系点工作开展专项述职评议。海南省还将市县党委书记抓乡村振兴纳入述职评议考核,将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结果作为评定市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重要参考。加强一线帮扶力量,全省共选派2758支乡村振兴工作队8200余人,覆盖所有乡镇村,其中驻村第一书记2561人。

二、始终坚持将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作为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的重要政治任务,狠抓防返贫监测和帮扶。

为确保“应纳尽纳”“应帮尽帮”,海南省以农户自主申报、基层干部排查和部门筛查预警为主要监测方式,明确从发现风险线索到完成识别认定程序原则上不超过15天,明确完成识别程序后村级10日内完成帮扶计划和帮扶措施申报,对于因灾因意外事故出现返贫致贫风险的,生活陷入严重困难事实清楚的,开启“绿色通道”先行救助帮扶再履行识别认定程序。在帮扶过程中,海南省实行五级动态监测机制,即帮扶联系人月采集、村级月会审、乡镇月审核、县级月会商、省级月调度制度。海南省将防贫综合保险作为守底线的最后一道防线,于2020年开始实施,2022年进行了优化,将保费降至9.8元/人,并增加对出险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防返贫监测线部分的收入损失补偿,有效提高了保险保障水平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始终坚持将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作为巩固衔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决夯实收入保障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海南省聚集脱贫人口、监测对象持续稳定增收,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健全机制、夯实基础、综合施策,2022年脱贫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7998元,增幅14.5%。

一是产业帮扶突出“统”“带”“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落实产业帮扶政策,做好“土特产”文章,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海南省成立产业帮扶工作省级专班,对全省产业帮扶项目进行顶层谋划、分区域指导和督促检查,确保项目实施和资金投入更精准,2022年全省安排产业帮扶项目衔接资金为年度衔接资金投入的56.2%,强化了“统”的力量。持续推进经营主体“六带动全覆盖”(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致富能人、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带动脱贫户、监测对象发展生产全覆盖),引导经营主体、产业帮扶项目与脱贫户、监测对象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并推行差异化分红,提升了“带”的效能。优化奖补机制,将原来发展产业净增收满3000元一次性奖励1000元的政策进行调整,按4000元分档实行阶梯式奖励,最高奖励3000元,提升了“奖”的效率。

image.png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雅布伦享水谷共享农庄。符武平/摄

二是就业帮扶突出“帮”“补”“兜”。海南省2022年先后开展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就业行动、就业质量提升专项行动和“百日攻坚稳就业”专项行动,最大力度帮助有意愿的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创设“就业驿站”实现“帮”,在乡镇、社区和园区多方布局,为农村劳动力就近提供用工咨询、求职登记、职业介绍等公共就业服务。采取“双向补贴”完成“补”,通过补贴用工单位和补贴务工人员,鼓励本省农村劳动力到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务工,且对连续外出务工满6个月和灵活就业满3个月的脱贫劳动力给予奖补,疫情期间大幅提高帮扶车间和基地吸纳脱贫人口补贴标准,将奖补标准由车间1000元/人、基地2000元/人提高至4000元/人。托底安置做好“兜”,用好公益性岗位,对无法外出、无业可就的弱劳力、半劳力给予倾斜。2022年海南全省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实现务工31.34万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28.01万人)的111.86%。

image.png

海南省儋州市“儋州月嫂”学员正在进行婴幼儿抚触按摩培训。易宗平/摄

三是金融帮扶突出降成本、广覆盖和见实效。降成本的主要措施是调整贴息政策,将小额贷款贴息由5%提升至6%,大幅降低农户融资成本。广覆盖的主要措施是推进“整村授信”,与1113个行政村签订整村授信协议,评议授信户数26.11万户,金额225.32亿元,授信户数达6.93万户。橡胶保险是确保海南农民收入的重大农业保险品种,为进一步保障橡胶作为国家战略物资的安全性和胶农割胶积极性,海南继续优化天然橡胶保险政策,2022年取消了月最高赔付产量限制,采用直赔方式,有效帮助胶农稳定收入、提升割胶积极性。

四、始终坚持将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实现民富业兴的主攻方向,着力推进产业兴、百姓富、乡村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海南省完善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既从全局上统筹谋划、又在执行层面充分调动干部、群众积极性、创造性。

一是谋划推进乡村建设。以美丽乡村田园风景线建设为主攻方向,统筹资源要素,调动各方力量,加快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健全党政同责推进、政策和投入保障、因地分类施策、全程质量监管等机制,全省累计建成农村户用卫生厕所125.65万座,普及率达99.1%,居全国前列。海南省率先实行生活垃圾全焚烧处理和全域海上环卫制度,全省生活垃圾实现日产日清处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体系覆盖率达100%。海南省以“六水共治”(治污水、保供水、排涝水、防洪水、抓节水、优海水)为抓手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以“因地制宜、分类治理,经济适用、资源化利用”为原则治理农村生活污水,2022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0.6%,较2021年底提高了10.8个百分点。

二是创新开展乡村治理。海南省创新开展乡风文明“七个倡导”活动,持续开展乡风文明公益宣传,文明乡风成为海南农村新风尚。强力开展“积分制、清单制实践扩面增效专项行动”,健全村级“小微权力”事项清单、村(居)民委员会依法履职事项清单和协助政府工作事项清单,厘清基层政府与自治组织权责边界。实现了积分制推广行政村全覆盖、清单制在所有乡镇有突破。

三是全面提升自治水平。海南省持续巩固“一核两委一会”乡村治理结构,推行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全面开展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审查清理和修订完善工作,全省有3197个村(社区)已完成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审查工作。完善协商机制。印发《海南省城乡社区协商工作规范指引》,明确了协商主体、协商内容和协商程序,为共治机制提供了制度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结合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全局大局,系统阐释了建设农业强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目标任务、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海南省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一系列要求,立足自身优势和定位,找准发力点,在农业强国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中闯出新路子、作出新贡献。

一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保障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上作出特殊贡献。发挥南繁硅谷在种业振兴中的关键作用,做强种业“芯片”,筑牢粮食安全底座。发挥海南独特的热带资源优势,树立大食物观,大力发展冬季瓜菜、同纬度水果、海洋渔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丰富热带农产品供给,满足高质量、多元化需求。发挥自贸港政策优势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粮油、畜禽、水产等大宗农产品加工业,提高海外供应链的稳定性、可靠性,构建多元化食物保障体系。

二是着力推进产业振兴,打造特色优势乡村富民产业。海南将围绕城乡居民对高品质农产品的新需求,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围绕城乡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新需求,促进休闲农业、民俗体验、乡村旅游、健康养老等新产业发展;围绕农民工就近就业的新需求,促进城市产业向县域梯度转移,大力发展利用本地资源、技术门槛不高、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

三是加快补短板、强弱项,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宜居方面,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持续加强“五网”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基础设施建设,逐步使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在宜业方面,提升农业物质装备和科技支撑能力,逐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风险能力。建立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四是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确保小农户在现代农业建设中不掉队,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衔接,是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在农户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五是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充分发挥自贸港制度优势,深化政策支持,继续聚焦脱贫群众增收,加大防止返贫监测帮扶、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力度,以更严要求、更高质量、更好成效,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作者何琼妹 系海南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海南省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

责任编辑:昝虹兵

来源:中国乡村振兴

推荐

热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