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为乡村振兴注入“烟火气”“水动力”

2023-01-06 16:13:56点击量:60895

12月13日,“乡村振兴海南在行动”调研活动启动仪式在海口举行。中央驻琼媒体记者、编辑及来自海南高校的专家智库团队联合调研,一起走进海南多地,深入践行“四力”,把脉海南乡村建设治理与产业发展。

海南:乡村振兴在行动

村庄艺术化注入“烟火气”

image.png

游客在海口芳园国际艺术村游玩。林晨音供图

艺术,不止于城市中精致的美术馆和画廊。在海南,越来越多的市民更喜欢到乡村里,在古树老宅间和阡陌稻田中欣赏和感受美的作品。而经过艺术化改造的海南乡村更有魅力,处处洋溢着艺术的气息,也因此有了烟火气。

村里来了艺术家

田野村居为画布舞台

从海口市区往江东新区走,一下琼州大桥便是改造后宽阔崭新的白驹大道。在车水马龙的一边,有座拥有四百多年历史的老村,曾古朴沉静、少人问津,如今,路过的人都不禁会被墙上栩栩如生的彩绘吸引,它的新名字“898艺术村”已打得响亮。

村里汇聚了50多家艺术机构、工作室,有来自油画、国画、书法、雕塑、音乐、文创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文艺工作者70多位。以墙为纸,挥笔泼墨,把家安在这里的画师们在交流创作的同时,精心装点着这个百年老村。陶艺美学馆、精品油画馆、绘本工作室……一家家艺术展馆和特色店铺坐落其中,孩子们饶有兴致地看着,跃跃欲试。徜徉在这座“五彩斑斓”的村落中,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浓浓的艺术氛围,流连忘返。

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省美术家协会、海南省油画院等单位也与898艺术村建立起常态化的联系机制,共同为艺术村的建设和艺术人才培养提供平台。古老的村庄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艺术乡建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种方式,是乡村振兴的新动力。随着海南建设国际设计岛的步伐向前,设计行业将迎来更多人才与机遇。

车子再往前开,江东新区的另一头,是一座更大的艺术村,总规划面积有4763亩。“我是在抖音上刷到这里的,民宿价格很便宜,风景也很美,过来一看真的很漂亮!”在海口芳园国际艺术村,市民陈雪一边逛着,一边不住地举起手机拍照。

名家作品展、汉服文化馆、荷塘果园、水上栈道、儿童乐园、餐厅和咖啡厅……在这里应有尽有,处处充满艺术气息,还有不定期举行的市集和文艺演出,让一位位“头回客”成为“回头客”,“过路客”成为“过夜客”。2021年,芳园艺术村被列为海南省美丽乡村重点建设项目。村民浸润在艺术中,提高了生活品质,也提升了个体修养。

12月14日,海口首批公交线路优化调整,新增了一条发往芳园村的“游7”公交线路,这是第一条开进美丽乡村的旅游公交。村子火了,村民的腰包鼓了,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了,顾家工作两不误,还能参加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曾经的“空心村”慢慢有了烟火气。改造前,芳园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仅2.1万元,如今已增至3.7万元以上,村集体收入约1000万元。

基建有了艺术感

激活沉睡的乡村文化

作为海南省唯一的2022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试点县,定安正在倾力打造“以水为媒,以水为美”的宏伟蓝图。项目以河流水系为脉络、以村庄为节点,一河一村一特色,九个节点主题各不相同,但都与沿河村庄的烟火气息密切相关。

清代名臣、教育家王映斗出自定安春内村。村口经历百年冲刷的古岸石滩留下了斑驳的水迹,如同文人笔下的水墨晕染,书写着春内悠久的历史文化,描绘着河岸美丽的地质景观。

元旦假期前,在定安春内村村口,工人们加班加点施工,“墨花润春”节点雏形已现,一边溪水潺潺,一边曲径通幽。

image.png

在定安春内村,工人们加班加点施工。林晨音供图

美丽河流是风景带,更是经济带。定安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墨花润春”节点在治理、修复现状河道石滩、密林、村道及古迹景观的同时,融入春内村的水乡风情和历史人文古韵内涵,将打造为“国学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带动春内村甚至周边村庄往国学文创、研学、耕读等方向发展业态,实现村庄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当基础建设成为流动的作品、艺术品,当艺术与创意激活乡土文化资源,每一个村庄都将焕发出与众不同的魅力。

村民也有艺术梦

文化自信领改造方向

艺术造乡村,乡村更造艺术。

屯昌咸六村是蜚声海南的油画之乡,自学成才的“农民画家”陈有俊在20世纪80年代创办美术学校,培养出6000多名学生。2011年,屯昌油画步行街开业,政府给予租金和水电费等多方面优惠吸引油画人才,如今驻扎在这里的“农民画师”,农闲时与油彩为伴、以绘画为业,所作的油画产品销往内地,有的还远销欧洲。

2022年,陈有俊的儿子陈传涛开设了“六禾画社”,和同乡画师们免费教村里的孩子们绘画,传承技艺。“画社”内外悬挂油画,洋溢着浓郁的翰墨之香,周边有石阶绿地,画师们还用墙绘扮靓村庄……未来,咸六村将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以及独特的油画资源,吸引更多村里和周边乡镇的孩子到这里学画和写生,培育乡村油画新苗子,打造农民油画+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乡村是传统文化的栖息地。

冬天的三亚游人如织,距离亚龙湾十几公里的中廖村,是一处“好山好水好黎家”的“世外桃源”,曾荣获“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海南省五星级美丽乡村”等多项荣誉。

开满鲜花的竹篱笆围绕着干净整洁的黎家小屋,海南特色的黎族图腾装点着建筑,游客可以试穿精美的黎锦服装,观赏特色黎家表演。偶遇村民,他们可能就是非遗手艺人,正在织黎锦、做黎陶、编竹篓……恬静、原真,连空气也是温淡如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是乡村特色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在这里,非遗风采与乡村建设相得益彰,美不胜收,村民房变客房、村庄变景点,让乡村经济走上了快车道,也让游客对三亚的碧海蓝天更多了一份特殊而深刻的印象。

中廖村在盘活了沉睡的乡村文化和非遗文化资源的同时,找到了乡村繁荣发展的新路径,更唤醒了村民内心深处的审美意识。

诚然,像中廖村这样的村庄在海南还不多,“阳春白雪”在与淳朴传统的碰撞中有火花亦有矛盾,各市县对艺术村的管理机制和长远规划有待完善,建设仍处于不断探索之中。

乡村文化的修复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通过艺术辅助乡村振兴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见效,令人欣喜的是海南正在脚踏实地地大胆尝试,有越来越多的村民真切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发自内心地支持艺术村的建设和发展,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

这样的海南乡村,一定会越来越美。

海南“六水共治”格局

为乡村振兴注入“水动力”

image.png

2022年12月24日在海南省文昌市昌洒镇拍摄的建有“生态浮岛”的宝陵河支流(无人机照片)。蒲晓旭 摄

image.png

万宁市小海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南汊道恢复工程现场。万宁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海南“六水共治”包括治污水、保供水、排涝水、防洪水、抓节水、优海水等六方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一年前,海南省“六水共治”攻坚战动员部署会明确把治水攻坚作为海南“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的重中之重。一年后,具有海南特色的“六水共治”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一股“源头活水”。

一张“军令状”,打造“六水共治”样板田

位于海南万宁东部的“小海”,一场计划用时数年的“小海保卫战”正在进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小海周边开始出现养殖池塘和养殖渔排。约1.2万亩的鱼虾塘密密匝匝地围裹小海,污泥、污水大肆排放,小海面积变小、水量变少、水质变差,也不见了鱼虾的踪影。

“优海水”是海南“六水共治”中特有的“一水”。小海是万宁乃至海南全省水治理的重要“考场”。万宁市委、市政府就改善小海水质立下了军令状。

image.png

2022年12月25日在海南省文昌市东阁镇拍摄的建在文教河支流内的“生态浮岛”。蒲晓旭 摄

image.png

2022年12月29日,超300万尾鱼虾种苗被投放进小海。万宁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提前完成3000亩红树林种植目标,总投资约1.72亿元的南汊道恢复工程全线通水,港北口门拓宽工程正按进度稳步推进,实施草床修复与海藻种植……同时鼓励群众往岸上走、往深海走、往休闲渔业走。

悄然间,水清了,水鸟回来了,小海的生态环境正在逐渐脱胎换骨地恢复。2022年12月29日,斑节对虾、点斑蓝子鱼、红笛鲷等5个品种的超300万尾鱼虾种苗被投放进小海,将促进小海生态渔业发展,改善小海流域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一个“经济圈”,推进治水系统工程

俯瞰琼州大地,海南岛最大河流南渡江由西南部热带雨林中起源,一路蜿蜒向北,滋养着白沙、琼中、儋州、澄迈、屯昌、定安等市县,在海口流入琼州海峡。海口经济圈5个市县海口、澄迈、文昌、定安、屯昌,恰好与南渡江中下游地区重合。近年来,海口与定安、澄迈共同推进南渡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共同做好南渡江生态保护和污染治理,促进南渡江流域可持续发展。

澄迈县金江镇地跨南渡江中游两岸。乾隆年间,来往赶集的人们看见河沙里含有闪闪发光的沙金,这一河段得名“金江”。传说有“金水”的地方,曾被污水“缠绕”。金江镇文头村村民戏称,在治水前,“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近年来,澄迈大力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解决农村水环境问题,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和人居环境。目前,全县建有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行政村达104个,为57%,计划于2025年覆盖率达到100%。

image.png

航拍整治完成后的昌江黎族自治县石碌河。昌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image.png

航拍整治完成后的昌江黎族自治县东海河。昌江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白沙翠堤、墨花润春、曲水流向、三滩映月……一个个富有诗意和情怀的名字是定安正在打造的“水美乡村”节点。当地以水系连通与“水美乡村”建设为切入口,将全域土地整治、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振兴、文旅展等工作融合到一起,以期发生美妙的“化学反应”。

目前,海口经济圈计划建设农村规模化供水项目,包括5座水厂及相关配套管网工程,海口、文昌、澄迈、定安等4个市县25个镇将从中受益,可满足124万人的安全用水。

除了南渡江流域,昌化江、万泉河等流域综合规划、防洪规划和全省农田灌溉规划也在编制中,海南正在谋划储备一批优质的治水项目。

一场“攻坚战”,智慧治水事半功倍

海南省把“六水共治”定义为一场意义深远的攻坚战,计划两年消除城市黑臭水体,三年剿灭劣Ⅴ类水体,五年省控国控断面全部达标。要打胜仗,底数清、路线明才能精准发力。海南省委书记、省长每次赴市县调研,都将“六水共治”作为必选内容。21名省级河湖长带头巡河,全省5357名河湖长巡查河湖超19万人次。

以“智”治水,事半功倍。目前,海南借助信息化、数字化手段推进水务工作高质量发展,智慧水网一期平台已经建成,集合了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优化配置、为民服务等业务板块,能够即时监控污水处理厂的进出水流量及COD、总氮、氨氮、总磷等监测指标。

智慧治水并不单指高科技的参与。文昌公坡镇锦东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廖一璋通过大量查找文献资料了解到,在河道中建设空心菜浮岛能够一举多得,“既节约了陆地使用面积,也使河道具有了观赏价值,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今秋以来,文昌在文教河、宝陵河、珠溪河等河流的支流建设“生态浮岛”2700多个,并通过“生态浮岛”种植空心菜、水芹菜等水生植物用于净化水质。目前,相关河流污染物浓度不断下降,水质不断提升。

截至2022年12月底,海南省同步推进“六水共治”项目超700个,累计完成投资192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目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海南新一轮治水新高潮持续掀起。

责任编辑:昝虹兵

来源:海南乡村振兴

推荐

热点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