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梦”,就是一百年前的“中国梦”
摘要
对于一个伟大的人物而言,沉寂多少年,一夜之间被大家所知晓和认可,我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特别的惊喜,反而有一种深深的遗憾和愧疚。但不管怎么样,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今天我们可以在一个全新的语境下谈论张謇。

对于一个伟大的人物而言,沉寂多少年,一夜之间被大家所知晓和认可,我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特别的惊喜,反而有一种深深的遗憾和愧疚。但不管怎么样,这一天终于到来了,今天我们可以在一个全新的语境下谈论张謇。

微信图片_20240118093934.jpg

可以说,在张謇精神的学习和传承方面,我是非常幸运的。2008年,我有幸在张謇先生的出生地——海门市常乐镇任镇长。到任以后,我发现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即使在张謇的出生地,人们也只知道、或只强调他是个状元,很少有人能真正走近他、了解他。 

在我看来,张謇是一个真正具有大格局、大情怀、大悲悯、大境界的人物。

于是,我们就有了筹建张謇纪念馆的想法。当时作为镇长,人微言轻,为了筹集建设资金,我去省里的相关部门争取扶持项目。当时有个领导对我说,张謇我知道,不就是个状元嘛,古代的状元多了去了,有什么好做的?说完转身就要离开。我赶紧说,您给我三分钟时间行不行?领导当时就站在办公室门口准备送客。我说,张謇是一个状元没错,但他不仅仅是状元,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实业家,当今很多的知名大学,都是他创办或参与创办的,比如说河海大学、东华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扬州大学等等……我还没说完,那个领导马上叫来一个处长,对他说:你们好好研究下,密切关注张謇纪念馆这个项目!我用三分钟时间打动了领导,其实是张謇先生的伟大业绩打动了他。后来这个部门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微信图片_20240118093907.jpg

张謇纪念馆建成以后,我接待了很多人。有非常成功的企业家,了解了张謇艰难的创业历程后,反观自己,触景生情,泪洒当场。也有功成名就的参观者,参观完以后被张謇先生所深深折服,对着张謇铜像三鞠躬,久久不愿离开。有些人多次参观张謇纪念馆,不同的时间,都有不同的感悟。

一个地方有没有一个名人纪念馆是完全不一样的。本地的名人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财富,是离我们距离最近的人文坐标、文化旗帜和精神高地。从某种意义上说,张謇先生和我们有着相似的基因,只要我们营造良好的环境,作出足够的努力,就有可能成就某种程度的事业,这也是我们学习张謇的意义所在。

我经常说,张謇纪念馆每年有那么多的参观者,特别是我们的下一代,哪怕其中只有那么几个人,若干年后成就一番事业时,能由衷地说上一句:当年参观张謇纪念馆时受到了激励,从此在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后来渐渐地发芽、开花、结果,那么,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微信图片_20240118093921.jpg

我去年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张謇,一生把两件事儿做到极致》。文章中我表达了一个观点,就是张謇的一生,堪称一部英雄的传奇,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感叹号。但可以浓缩成两件事儿:一是解决了钱从哪里来,也就是如何赚钱的问题。作为一个实业家,在这个问题上,张謇给出了一个极致的答案。更伟大的是,他做成了第二件事儿,解决了钱往哪里去,也就是如何花钱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张謇给出了几乎满分的答案。正因为这个答案,让世人看到了他深深的家国情怀,并投之以景仰的目光。

当下讨论企业家如何回报社会的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XXX多次点赞张謇,称他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和“我国民族企业家的楷模”。我觉得张謇先生真是当之无愧、无愧当之。当今很多所谓的企业家,真该去朝圣一下张謇,认真地补补课,把自己的作业做做好。

2013年年底,组织选派我到新疆伊宁县开展对口援疆工作。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内地有很大的差距,从哪个角度入手,才能深刻而有效地改变一个地方,我又一次从张謇先生那里找到了灵感。

张謇先生既是一个低调的理想主义者,又是一个实干的现实主义者。他曾经说过:“国家之强,本于自治,自治之本在于实业、教育,而弥缝其不及者,惟赖慈善。”难能可贵的是,在一百多年前那个特殊的年代,张謇不抱怨、不激进、不消极,把南通作为试验地,一步一步做去,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也留下了很多成功的经验。

我突然发现,张謇先生的理念,在新疆完全可以践行。我们就追寻他的足迹,援建了伊宁县南通实验学校和伊宁县二中,移植南通的教育模式,从教育入手,以此安顿好各族群众特别是下一代的思想文化。我们又创办了工业园区,大力发展地方经济,让数千人有了工资性收入,以此安顿好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我们又利用各种资源,发起各种慈善公益行动,解决了很多现实难题。和其他张謇研究者不同,我希望把张謇研究的文章写在新疆大地上,以此改变一个地方,造福一方百姓。

我想,这可能也是张謇先生当年最大的心愿。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年的“南通梦”“张謇梦”,其实就是当时的“中国梦”,我们现在要努力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从张謇先生那里汲取更多的营养。

我们研究历史人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把他放到当时的历史场景中加以考察。要知道张謇当年处于一个风雨飘摇、国弱民穷的特殊年代,身处百年未遇之大变局,他面临的困境和矛盾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他的身上充满着悲壮,他的内心也无比孤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实践上,他既是一个先觉者,也是一个吹哨人,他时时刻刻都在突围,常常以横刀立马的姿态出现在人们眼前。他有时形影孤单,却咬紧牙关含泪前行,崇高的社会理想成了他最大的精神支柱,他的身后似有万千雄兵。我从来不认为张謇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也许张謇的结局让人惋惜,但他用一生的血汗开了一个时代的风气之先。试问,中国近代以来,有几个人能留下如此伟大的背影?

张謇先生曾写过一付对联:身居台角,光照四方。意思是说,人要像一根蜡烛立在桌子的一角,照亮周边的环境。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尽管个人能力有限,但我们可以尽己所能,成就“一二有用事业”,改变环境、影响他人、回报社会。

这就是我对张謇精神最朴素的理解。

大道至简,行胜于言。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作者: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