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华强,国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太平天国研究会副会长,主要著作有《太平天国地理志》、《中国空军百年史》、《章太炎大传》、《东北王张作霖》、《戴震》、《罗尔纲先生传》等。
夏 骏:在清末宪政浪潮中,张謇的日本之行对他个人的影响比较大。历史的巨大事变,常常不经意间因某个起初没觉得多大的事件而引发。1903年日本开国内博览会,一位日本友人带给张謇请柬,邀请他参加。此前,除了在朝鲜吴长庆军中的职业幕僚经历之外,张謇甚至可以说还没有真正走出过国门。
张謇去日本前后考察了70余天,其内心的触动和影响远远超出他的预期。从日本回来之后,张謇的多方面坐标体系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即在实业与教育之外,以立宪为务,投身于国内宪政。他后来很快成为南方江浙派的立宪首领,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立宪的各种事务,比如后来的国会请愿运动。
张謇在1904年组织人员翻译并刻印了《日本宪法》和《日本宪法义解》,通过在内务府的关系人员送达最高层,使慈禧太后看到了《日本宪法》。而且,通过面赠《日本宪法义解》,张謇和有影响力的大臣铁良讨论了宪法问题。
张謇自订年谱中还有记载:“六月,刻日本宪法成。以十二册,由赵竹君凤昌寄赵小山庆宽径达内廷。此书入览后,孝钦太后于召见枢臣时,谕曰:日本有宪法,于国家甚好。枢臣相顾,不知所对,唯唯而已。”
当时身为军机大臣和外务部尚书的瞿鸿禨,叫他的弟弟赶到上海,托赵凤昌选购有关宪法的书籍,却不知此前慈禧看到的宪法,正是张謇从日本带回翻译编排并和赵凤昌一起印刻的。
可见,大清政治最高层最早看到的比较系统的日本宪法文本,也是张謇提供的。应该说,这在中国宪政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事件,也是张謇在推进晚清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的一个重要贡献。
关于张謇与晚清宪政,您的见解如何?
华 强:在对近代史的评价上,过去曾经把立宪派作为负面人物看待。张謇的一生致力于实业救国,在这方面,大家对他是十分称道的,但对于张謇的政治立场,却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我对立宪派的看法是这样的:那时为什么会立宪?这是因为当时社会有所需求。在甲午战争的背景下,一些有识之士认为日本的明治维新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康有为、梁启超发起了戊戌变法,想通过和平的不流血的手段来改造社会。张謇当时参与了戊戌变法,所以张謇当时属于改良派。戊戌变法仅仅103天就被慈禧扼杀了,张謇当时非常失望。张謇后来到日本考察,认为日本的宪法非常好,慈禧也不表示反对。
1903年以后,中国的一些士绅阶级提出来,说我们要学习日本,学习日本明治维新,中国要有一个自己的宪法,要立宪。他们追求的目标是君主立宪,因为英国君主立宪和日本君主立宪都取得了成功,当时就掀起了一场立宪运动。立宪组织最早出现在上海,上海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推举郑孝胥担任会长,张謇担任副会长。照理来说,张謇是副会长,不会起多大的作用。但是,当时郑孝胥对这方面并不是很热心,热心做的是张謇,而且做得也非常好。
上海预备立宪公会是张謇在立宪运动中的重要舞台。因为张謇当时在国内有相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张謇成立的预备立宪公会不仅是江浙以至东南地区立宪运动的核心,而且对全国立宪运动起着主导作用。
在上海预备立宪公会,大家唯张謇马首是瞻。上海预备立宪公创办了自己的刊物《预备立宪公会报》和《宪志日刊》,宣传宪政。张謇在自己的企业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商法》。预备立宪公会代表了中国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立宪公会的人,一般来说年龄在40岁左右,受过良好的教育,其中有很多人在海外受过教育,家道比较殷实,这些人需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怎么发展资本主义呢?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实行君主立宪,意味君权有所限制,而民权有所扩大,这些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人称之为立宪派。中国资产阶级阵营队伍里面有两支队伍,一派是革命派,主张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建立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另外一派主张以渐进的、和平的、不流血的方式来改造社会,这一派开始叫改良派,后来称为立宪派。我们以前往往把这两派对立起来,认为不革命就是反革命,所以那时对改良派、对立宪派的评价是很差的。我们今天来研究,可以看到无论革命派也好,立宪派也好,都是革命阵营里两个不同观念的派别组织,他们的共同目标是一样的,都希望在中国建立一个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能够强大起来,这是革命派和立宪派共同的目标。在斗争手段上,革命派和立宪派的看法不一样。一个主张用流血的手段,一个主张用不流血的手段。相比较而言,不流血的手段、和平的手段,对社会的整个破坏力就比较小一点。所以,对于张謇这样的立宪派,过去曾经看成是反动派,这个看法是错误的。张謇成为立宪派以后,在宣传他的立宪主张的时候,曾经在朝廷里面向许多大臣游说,但是一些人不赞同他的主张。
比方说张之洞,张之洞虽然让张謇写过有关要求变法的文章,比方说《变法平议》等等,但是张之洞不赞成立宪。赞同张謇主张的主要有两个人,一个是袁世凯,一个是端方。袁世凯旗帜鲜明地表示他支持立宪,支持君主立宪,所以张謇后来对袁世凯很高看。张謇在袁世凯的政府里面担任官职,他当时对袁世凯的评价比较高。端方这个人曾经担任过两江总督、湖广总督、湖南巡抚和湖北巡抚。戊戌变法时期,朝廷下诏筹办农工商总局,端方被任命为督办。1901年,端方任湖北巡抚期间,曾经兴办60余所新式学堂并派留学生赴美留学。1904年,端方代任两江总督期间创建暨南大学。张謇与开明人士端方过从甚密。
由于国内立宪思潮持续高涨,无可奈何之下,朝廷决定派端方五个大臣出国考察。1905年7月,端方等五大臣路过上海时,张謇多次与端方磋商立宪事宜,获悉了解朝廷内部对于立宪的态度。端方出国考察来回都要经过上海,在端方经过上海的时候,张謇大造声势,出国的时候给他们送行。端方回来以后,张謇乘机发起商、学两界举行盛大欢迎公宴,吸引舆论对立宪活动的关注,扩大端方的影响。端方当时在西方国家考察宪政,宪政的影响通过端方在上海的活动,迅速在全国传开了。当时上海的报纸有很多这方面的文章。
1909年8月,张謇筹备成立了江苏咨议局并当选为议长。在张謇担任议长期间,他三次发起请愿运动,请求早日成立内阁,实行君主立宪。三次请愿无果而终,张謇后来在君主立宪问题上比较灰心,因为清政府一直没有采纳他的主张。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了。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候,张謇正好在武昌。他不仅听到了武昌起义的枪声,还在船上看到了武昌起义的火光。张謇当时对武昌起义是反对的,孙中山先生主张民族、民权、民生,实行三民主义,但是张謇只接受其中的两种,他反对民族主义,反对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张謇主张民权和民生,可以说他是一个“二民主义”者。张謇特地跑到两江总督那里去,请求两江总督派兵镇压武昌起义。就在张謇等待的过程中,不过短短50天时间,全国18个省有14个省宣布独立。这个事情给张謇的刺激很大,从此毅然决然地抛弃了旧主张,站到了革命派一边。
1912年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的时候,张謇是支持孙中山的。值得一说的是,1911年的11月4号上海光复,上海光复以后,江苏巡抚程德全表示要革命。程德全说,革命就要有破坏,怎么破坏呢?他下令把巡抚大堂上的瓦挑了一块下来,说革命了!江苏于是宣布独立,张謇对江苏独立是全力支持的。因为他是江苏人,所以张謇在当时全面支持程德全。
张謇接着就跑到南通宣布南通独立。南通宣布独立以后,张謇在上海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就把自己的辫子给剪掉了。张謇剪掉了辫子以后托人把辫子送到南通去,表示他彻底与封建专制制度告别。张謇从此投入了共和,投入了革命。张謇顺应历史潮流,最终从立宪走向共和,表明立宪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但两国国情不同。在日本取得成功的君主立宪在中国却水土不服。但是,立宪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并不表示立宪的反动。
《张謇》 - 辛亥革命雕塑
张謇的一生,后期的政治立场是坚定的。虽然他是立宪派的首领,但是他在辛亥革命以后立刻站到共和一边,站到了革命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