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09 11:57:14点击量:88883
衣服破了可以补,东西坏了可以修。那信用有了“缺口”呢?其实,同样可以修复~
近年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指导下,全国建立了统一的信用修复协同机制。自2019年7月以来,海南已累计受理近4000件信用修复申请。信用修复主要针对政府作出的行政处罚和认定的严重失信主体名单。金融领域征信修复按照《征信业管理条例》执行。
接下来,海南将继续鼓励满足信用修复条件的信用主体及时进行信用修复,并建立信用修复提醒书与行政处罚决定书“两书同达”机制和信用修复“日清日结”机制,帮助信用主体从“失信”变“拾信”,更快重新参与市场竞争。
信用是最好的通行证,守信者一路畅行,失信者寸步难行。但一旦被认定为失信者,是不是就意味着终身要顶着“失信”的帽子?被列入黑名单后,是不是就等于“一失全无”?海南推行的信用修复制度帮助失信主体修复信用,重新出发,体现了监管的包容审慎和容错纠错的温度。
信用建设是市场经济的基石。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惩戒大格局正在逐步构建起来。但惩戒不是最终目的,它只是引导企业和个人诚实守信的一种手段。不少企业失信,是因为对法律法规不熟悉或其他无心之失,被列入“黑名单”后,经营活动受到极大限制,有的企业甚至可能因此无法存续。推行信用修复制度,就是给这些企业一个补救的机会,鼓励他们主动纠正失信行为,为企业重新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机制的保障。
或许有人担心,有了信用修复,是否会让一些企业屡改屡犯?事实上信用修复制度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并规定了不能修复的行为,可以对企业和个人形成有效约束。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海南推行商事主体信用修复制度,不仅有利于激发已有失信记录的商事主体自我纠错的动力,还可以促进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全面发挥作用,共同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责任编辑:苏小煮
来源:海南日报